湖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
2022-06-30 01:27
作者:
湖南省煤炭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煤炭是支撑湖南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在全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肩负着兜底保障的重要使命。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工业平稳有序高质量发展,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煤炭工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供能力,是“十四五”湖南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湖南省“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我省煤炭工业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优化煤炭产能结构。夯实安全基础,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按照“自产为辅、调入为主”原则,加快运输通道建设,确保市场供需平衡,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
1、升级改造有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煤矿建设稳步推进,加快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增加优质产能,优化煤炭产能结构。续建及升级改造矿井26处,其中:完成30万吨/年新建(续建)矿井1处,大跃煤矿仍处于建设中;完成升级改造30万吨/年矿井5处,技改扩能矿井19处,净增优质产能195万吨/年;2020年分类处置具备条件的煤矿进行升级改造,要求2021年前完成升级改造工程。
表1 煤矿建设基本情况
序号 |
煤矿名称 |
建设性质 |
建设规模 |
完成情况 |
1 |
柳树冲煤矿 |
新建(续建) |
30万吨/年 |
2017年投产 |
2 |
大跃煤矿 |
升级改造 |
30万吨/年 |
预计2021年投产 |
3 |
磨田煤矿 |
升级改造 |
15改30万吨/年 |
2020年投产 |
4 |
新星煤矿 |
升级改造 |
15改30万吨/年 |
2020年投产 |
5 |
伍家冲煤矿 |
升级改造 |
15改30万吨/年 |
2019年投产 |
6 |
杨梅山煤矿 |
升级改造 |
15改30万吨/年 |
2019年投产 |
7 |
东冲煤业公司一矿 |
升级改造 |
9改30万吨/年 |
2020年投产 |
8 |
19处煤矿 |
升级改造 |
新增84万吨/年 |
验收投产 |
2、关闭退出有力有效
全力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布了《湖南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煤炭行业安全发展的意见》,以及《湖南省分类处置30 万吨/年以下煤矿促进煤炭行业安全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坚持“四个坚决、一个一律”原则,采取“四关闭一到位”断然措施,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环保条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由数量关矿转向质量关矿,关闭退出工作成效显著,煤炭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关闭退出落后小煤矿282处,退出产能2161万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保留煤矿由2015年底401处减少至2020年底119处。
图1 煤矿关闭退出情况
3、保供能力显著增强
市场供需实现基本平衡。“十三五”我省落后产能得到有效化解,产量逐步下降,2016-2020年煤炭年产量分别为2596万吨、1861万吨、1693万吨、1375万吨和1050万吨(预计),省外调入量分别为8847万吨、10539万吨、10807万吨、10485万吨和10250万吨(预计)。
多式联运初具雏形。浩吉铁路煤运专线通车,京广、洛湛、石长等既有通道完成扩能改造,内河航运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外省煤入湘以铁路、水运为主,公路作为补充或衔接的多方式调运格局,煤炭调入能力大幅提高。浩吉铁路煤运专线通车,京广、洛湛、石长等既有通道完成扩能改造,内河航运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外省煤入湘以铁路、水运为主,公路作为补充或衔接的多方式调运格局,煤炭调入能力大幅提高。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基地启动建设。主要电力、钢铁企业储煤能力达到800万吨,全省煤炭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4、安全形势基本稳定
“十三五”期间实施煤矿安全改造项目155个,投入安全技术改造资金13.6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2亿元。煤矿企业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多渠道筹措技改资金,着力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重点改造和完善瓦斯抽采利用系统、通风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防治水系统,实施隐蔽灾害治理工程,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加大灾害治理力度,重点是瓦斯治理和水害防治。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强化煤矿安全主体责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大幅下降。2020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86.2%、66.0%。
图2 安全情况统计表
5、技术创新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强化技术创新工作,积极推进煤矿正规开采,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开采机械化水平。根据煤层赋存特点,实施一矿一策, 2020年末,全省实现机采工作面67处,其中,综采工作面12处,普采工作面25处,30个工作面采用机械落煤;实现机械化掘装作业线30条,采掘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煤矿提升运输系统基本实现机械化,推进煤矿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推行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煤矿智能化示范建设加快起步。
6、绿色发展成效突出
“十三五”期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一批与生态功能区范围重叠的煤矿实施关闭或避让。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储配煤业务,精准化煤炭供应链正在形成,原煤入选掺配率达80%以上。将节能降耗贯穿于煤炭开采利用全过程,推进系统节能、设备节能、管理节能。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矿井水综合利用率65%,达标排放率10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0%;年均瓦斯抽采量7000万立方米,年均利用瓦斯量1400万立方米,瓦斯平均抽采率达35%以上,瓦斯平均利用率达20%以上。着手推进绿色矿山示范建设工作,韩家山和楠木山等2处煤矿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7、装备制造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湖南先进制造业朝煤矿机械制造拓展,不断研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煤矿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将盾构/TBM安全、高效、环保、智能的隧道建设技术引入煤矿建设,开发出一系列适用于煤矿井下掘锚运一体化和盾构等全断面掘进设备,集机、电、液、光和信息等多项技术为一体,一次性完成巷道开挖、排矸与衬砌,实现安全、可靠、高效、快速、智能施工。二是突破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难题,以柔性掩护式液压支架为基础进行改型,作为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工作面的支护设备;研发的适用于南方煤田的急倾斜煤层的采煤机投入试运行阶段。研发攉煤机作为采面运输设备,回采工作面煤炭的机械化运输。三是湖南基地生产的连续带式输送机、垂直带式输送机、矿用凿岩台车、移动式救生舱、无人值守控制系统、安全装备应用于全国大型煤矿。四是铁建重工研发制造的煤矿智能掘进工艺和装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应用于北方大型煤矿井巷快速掘进。湖南煤矿机械厂研发制造的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设备在贵州六盘水市中渝煤矿试采成功,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将在南方急倾斜煤层工作面推广应用。随着煤机制造水平的提升,先进装备和传统装备稳步发展,2020年预计实现产值超过5亿元。
二、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疫情时代下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国际格局加速演变,以中美为代表的贸易摩擦趋于长期化常态化,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显著增强。能源领域,低碳发展理念成为共识,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面临深度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望加速孕育突破,全球能源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海外能源包括煤炭资源获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全国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加速形成,能源消费增长动力由传统高耗能产业转向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能,能源供应要求从“有没有”转为“优不优”,碳排放和碳达峰目标将加速能源发展的转型。煤炭是我国基础能源,是稳定、经济、自主保障程度最高的能源,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中支撑新能源发展发挥着保障与兜底作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仍然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煤炭行业迈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需求侧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煤炭行业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创新发展的转型时期。从省内看,“十四五”时期,湖南将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将拉动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但目前人均用能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增长空间。煤炭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必须为“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2、湖南煤炭发展形势。一是煤炭供应保障方面。湖南缺煤、无油、无气,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新能源资源不丰富且开发成本较高,核电有优势但短期投产无望,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重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为解决电力供应瓶颈,煤电在未来五年内规划增加装机600千瓦。综上分析,煤炭在我省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中的兜底保障作用短期内不会改变。此外,我省煤炭落后产能加速退出,煤炭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煤炭安全保供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省煤炭工业发展长期艰巨的任务。二是技术创新方面。煤炭科技发展将以大数据化、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煤矿智能化和煤炭智慧物流将成为行业发展亮点。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煤矿生产智能化是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是深化行业改革的重要抓手。三是安全生产方面。煤矿安全风险较高,安全生产压力大,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范重大风险。四是绿色发展方面。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煤炭是降低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落实能源消费“双控”的重点领域,煤炭发展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煤炭开发利用要求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和开发强度,做好煤炭生产布局、绿色开采技术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深加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绿色矿山建设步伐加快,2022年全省所有生产矿山要求全部建成绿色矿山,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集约程度仍然较低
2020年底,全省保有煤炭资源量32.3亿吨,矿井已利用约13.0亿吨,尚未利用19.3亿吨,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埋藏深,骨干矿井后备资源不足,难以适应煤炭产业政策集约开采、规模开采的要求。2020年底保留煤矿119处,其中,中型煤矿仅3处,其余均为小型煤矿,单井能力平均12.8万吨,产业集中度依然较低。
2、安全生产压力仍然较大
我省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灾害严重。全省突出矿井26处、高瓦斯矿井17处,占保留煤矿总数的36.1%。煤矿安全欠账仍然较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事故发生概率大,百万吨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瓦斯、地温和地压等自然灾害加重,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后,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情况复杂、水害增加,安全生产风险较高。
3、机械化智能化任务繁重
受资源条件限制,采掘机械化装备适应条件差,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煤矿智能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采掘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差,投入能力不足。煤炭行业技术能力严重制约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我省煤炭洗选加工以筛分手选为主,大部分洗煤厂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规模小、效益差,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原煤入选率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煤炭加工利用方式粗放,缺乏精深加工。可采煤层透气性差,瓦斯抽采难度大,规模小,抽采成本高,难以进行瓦斯产业化开发及规模化利用。现有瓦斯利用主要为瓦斯发电,方式单一,利用规模偏小。
5、煤炭储销体系建设滞后
煤炭铁路接卸、储备能力不足,储配场地小、运输和翻装能力较小,自动化水平较低。海进江煤受制于岳阳港区中转作业能力不足,湘江、资江、沅江等沿线专业煤炭港口、码头数量少,吞吐能力不足,煤炭水运需中间倒驳多次,煤炭应急能力不足。省外调入受市场变化、调出政策、铁路运力、长江航道、天气条件等因素制约,“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供应紧张问题时有发生,面临较大的安全保供压力。
6、人才资源制约行业发展
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技能水平整体偏低、人才紧缺严重。一是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企业管理人员多来自生产一线,对新技术、新业态、机械化、智能化等认识不够,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由于煤炭行业工资收入低、福利待遇差、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大中专毕业生不愿从事煤矿生产工作,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全。三是特种作业人员、一线生产工人用工紧张,生产一线工人70%以上为40岁以上人员,采掘队伍处于高龄化,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煤炭行业人才及技术力量缺乏不利于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三、煤炭需求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
(一)煤炭需求预测
1、能源总量需求预测
2019年,湖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752亿元,同比增长7.6%,能源消费总量为1.6亿吨标准煤。综合考虑安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能源双控等要求,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1.84亿吨标准煤以内。
2、煤炭需求总量预测
“十三五”期间,我省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比重从2015年的59.1%降至2019年的55.1%。“十四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将成为拉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持续提高,综合考虑特高压输电及充电桩、5G应用,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要求,预计2025年煤炭消费总量12200万吨,2035年稳定在10000万吨左右。
3、消费行业需求预测
煤炭需求集中在工业消费,其中发电、冶金、建材和化工是影响工业消费的主要行业。
电力。“十四五”期间,考虑已核准的永州、平江、华容电厂和怀化石煤综合利用项目投产,新增装机660万千瓦,随着电力需求增长和省内大型电厂陆续投产,火电行业耗煤需求将日益增加,根据2025年火电发电量1250亿千瓦时、发电煤耗285克/标准煤测算,预计2025年湖南电煤需求量为5000万吨。2030年需求量5500万吨/年,展望到2035年需求量约5800万吨/年。
冶金。冶金行业耗煤主要用于钢铁生产,少量用于焦化、冶炼。“十三五”以来,生铁产量维持在2000万吨/年左右。“十四五”期间,钢铁企业没有新增产能规划,预计2025年,冶金行业煤炭需求量为1900万吨,2030年需求量1600万吨/年,展望到2035年需求量将稳定在1500万吨/年。
建材。建材行业煤炭需求主要取决对水泥的需求量,目前湖南省水泥产能过剩严重。“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将释放部分消费潜力,预计到2025年建材行业煤炭需求量为1980万吨。2030年需求量1500万吨/年,展望到2035年需求量将稳定在1200万吨/年。
化工。主要为煤化工、纸业生产用煤,随着“十四五”期间省内小化工企业关闭,化工用煤需求将持续下降,预计2025年化工行业煤炭消费量将下降至350万吨。随着岳阳绿色化工园建成投产,预计2030年煤炭需求增至500万吨/年,展望到2035年需求量将稳定在500万吨/年。
(二)供需平衡
1、煤炭生产能力
煤炭情况。“十三五”期间,全省矿井数量、产能和产量逐年减少。煤矿数量从2015年底401处降至2020年底119处,产能规模从2015年3705万吨/年减少到2020年底1228万吨/年,产量从2015年3465万吨减少到2020年1050万吨。
煤炭生产能力。2020年底全省保留煤矿119处。“十四五”期间续建煤矿1处,规划升级改造一批煤矿。升级改造后总产能1650万吨/年。到2025年,全省煤矿数量控制在100处以内,煤炭产量1500万吨。
2、煤炭需求预测
随着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煤炭终端消费减量替代,能源消费“双控”的要求,全省煤炭需求保持基本稳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量为11750万吨。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省煤炭消费量分别为12200万吨、10850万吨、10000万吨。
表2 煤炭产需调预测表
单位:万吨
类别 |
2015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2035年 |
(实际) |
(实际) |
(预计) |
(预测) |
(预测) |
(展望) |
|
一、煤炭产量 |
3465 |
1375 |
1050 |
1500 |
1200 |
800 |
二、煤炭消费量 |
11142 |
11860 |
11750 |
12200 |
10850 |
10000 |
其中:电力 |
2730 |
3455 |
3500 |
5000 |
5500 |
5800 |
冶金 |
1600 |
1950 |
1950 |
1900 |
1600 |
1500 |
建材 |
1850 |
2040 |
2100 |
2000 |
1500 |
1200 |
化工 |
1100 |
800 |
700 |
350 |
500 |
500 |
民用及其他 |
3862 |
3615 |
3500 |
2950 |
1750 |
1000 |
三、净调入量 |
7677 |
10485 |
10700 |
10700 |
9650 |
9200 |
说明:2019年、2020年湖南部分煤矿处于升级改造中,不允许生产,导致产量较低。规划产量根据保留煤矿按年度排产确定。
3、煤炭调运格局
结合煤炭产供储销安全保障要求,充分发挥浩吉铁路、既有铁路、海进江、内河航运及公路作为补充或衔接的多式联运优势,加快煤炭接转集疏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构建安全快速的调运保障体系。
铁路来煤入湘通道。“三西”煤炭以京广、焦柳(洛湛)、浩吉铁路三条纵向铁路为主线入湘,依托省内石长、湘桂及沪昆(湖南段)等铁路运煤通道,可覆盖全省煤炭需求。预计2025年和2030年,北煤入湘铁路调运量分别为7100万吨、6950万吨。
海进江煤入湘通道。煤炭在北方港口下水,长江口接卸港完成接卸后进入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岳阳城陵矶港入湘,转入内河航运或铁路转运。内河航运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湘、资、沅、澧四大干流为主干,可覆盖长株潭城市群;或经岳阳城陵矶港转京广向全省纵深辐射。预计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海进江调运量分别为分别4100万吨、2800万吨和2100万吨。
表3 煤炭入湘物流量及运输路径分析表
单位:万吨
年份 名称 |
2019年 |
2020年 |
2025年 |
2030年 |
2035年 |
(估算) |
(预计) |
(预测) |
(预测) |
(预测) |
|
一、煤炭产量 |
1375 |
1050 |
1500 |
1200 |
800 |
二、煤炭需求 |
11860 |
11750 |
12200 |
10850 |
10000 |
三、净调入量 |
10485 |
10700 |
10700 |
9650 |
9200 |
四、运输路径 |
10485 |
10700 |
10700 |
9650 |
9200 |
(1)北煤入湘铁路 |
4400 |
5000 |
7100 |
6950 |
6600 |
-焦柳铁路(洛湛) |
1500 |
1300 |
1100 |
800 |
600 |
-京广铁路 |
2800 |
2600 |
2400 |
2000 |
1800 |
-浩吉铁路 |
100 |
1100 |
3600 |
4150 |
4200 |
(2)西煤入湘铁路 |
250 |
200 |
200 |
200 |
200 |
-沪昆(湘黔)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渝怀铁路 |
150 |
100 |
100 |
100 |
100 |
(3)水路 |
4835 |
4550 |
3100 |
2300 |
2200 |
-海进江(经岳阳) |
4335 |
4100 |
2800 |
2100 |
2000 |
-广州港(经京广线北上) |
500 |
450 |
300 |
200 |
200 |
(4)公路 |
1000 |
950 |
300 |
200 |
200 |
四、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持续落实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服务“三高四新”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安全稳定供应为主旨,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安全绿色开发清洁利用,推动湖南煤炭工业平稳有序发展,切实发挥煤炭对能源保障的兜底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基本原则
构建体系,保障发展。统筹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的关系,坚持系统解决安全保供思维,推进煤源多元供应、多方式多通道调运、储煤布局合理、灵活安全可靠的煤炭产供销储体系构建,着力补齐短板,强化应急保供能力,提升系统化保障水平。
优化产能,有序发展。统筹淘汰落后产能与保障供应的关系,坚持适度超前科学发展理念,推进煤炭生产、开发和结构优化,强化骨干企业的主体作用,稳定省内煤炭有效供给和民生供应能力。科学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淘汰落后不安全产能,促进煤炭行业平稳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健全,强化煤矿灾害防治和安全改造,加强职业健康监护,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做好淘汰落后不安全产能的人员安置,加强煤炭行业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安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创新科技,融合发展。统筹传统生产方式与智能化转型关系,坚持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煤矿生产智能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改造,推进煤矿绿色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建设,促进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智能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煤炭发展质量和效益 。
(三)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省煤炭开发和运销储备体系科学合理,供需基本平衡,煤炭供应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职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建成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煤炭工业体系。煤矿数量控制在100处以内,煤炭产量1500万吨,原煤入选与掺配率达85%。煤炭储销网基本建成,形成省外调运能力10700万吨的煤炭调运网络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防范较大事故。绿色矿山和智能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35年远景目标:全面建成安全可靠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煤炭产业实现绿色发展,煤炭供应体系质量和效率全面提升。全面建成绿色矿山和智能化矿井,实现机械化开采,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预计保留煤矿40处、产量800万吨,煤炭消费量10000万吨。
1、煤矿生产建设
到2025年,一批资源较好的煤矿完成升级改造,提升机械化、智能化、安全标准化水平。对其它达到我省保留矿井必备条件的煤矿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和提质达标。淘汰落后不安全小煤矿19处以上,煤矿数量控制在100处以内,生产能力大于30万吨/年的煤矿3处,30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数量占比超过30%。厚及特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80%、85%和90%以上。2025年煤炭产量1500万吨。
2、煤矿技术创新
到2025年,中型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80%;小型煤矿实现机械化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大力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部煤矿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及以上;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中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生产煤矿全部建成省级绿色矿山。
3、安全生产目标
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降低一般事故,事故死亡总数和事故起数较2020年下降30%。煤矿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明显进展,煤矿职工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4、资源综合利用
至2025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全省瓦斯抽采总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年均瓦斯利用总量2500万立方米,瓦斯利用率提高到50%;煤矸石综合利用率100%;原煤入选与掺配率达85%以上,煤炭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清洁煤电加快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取得积极进展,煤炭清洁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
5、煤炭调运与储备
到2025年,构建煤源供应多元、多方式调运、储煤基地布局合理、灵活安全可靠的煤炭储备体系。铁路调入能力7300万吨以上,水路调入能力3100万吨以上。全省新增500万吨的煤炭产品储备能力,其中,重点煤炭生产企业、主要用户新增300万吨的可调节库存,区域储备基地新增200万吨的产品储备能力。
6、绿色发展
全省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得到有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矿井水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100%,煤矸石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100%,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率90%以上。煤矿企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率90%以上。
表4 “十四五”规划指标表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5年预测 |
2035年展望 |
1 |
煤矿数量 |
处 |
100 |
40 |
2 |
产能规模 |
万吨/年 |
1650 |
800 |
3 |
煤炭产量 |
万吨 |
1500 |
800 |
4 |
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 |
处 |
二级及以上 |
全部一级 |
5 |
绿色矿山 |
处 |
生产煤矿全部建成 |
全部建成 |
6 |
智能化煤矿 |
处 |
20 |
全部建成 |
7 |
安全生产目标 |
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0%以上 |
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
|
8 |
瓦斯抽采总量 |
万立方米 |
5000 |
|
9 |
瓦斯利用总量 |
万立方米 |
2500 |
|
10 |
瓦斯利用率 |
% |
50 |
80 |
11 |
煤矸石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 |
% |
100 |
100 |
12 |
矿井水综合与达标利用率 |
% |
100 |
100 |
13 |
原煤入选与掺配率 |
% |
85 |
90 |
14 |
煤炭调入能力 |
万吨 |
10700 |
9200 |
15 |
新增储煤能力 |
万吨 |
500 |
五、发展重点
“十四五”期间,全省煤炭行业紧紧围绕实现安全稳定供应目标,着力实施安全保供战略,重点建设“671”工程,即完成6大重点任务,建设76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37亿元,构建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为“三高四新”战略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一)6大重点任务
1、优化煤炭产供储销布局
优化调入为主、生产为辅的保障体系,构建“414”的产供储销格局。巩固提升娄底、衡阳、株洲、郴州等四处煤炭生产基地,产量分别为430万吨、420万吨、400万吨、250万吨。完善煤炭运输通道,充分发挥岳阳的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省级多式联运的煤炭疏运储备中心。布局建设湘北(岳阳、华容)、湘中、湘南、长株潭等四个区域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全省新增500万吨的应急储备能力,严格落实最低煤炭库存制度,动态调整煤炭储备规模。
2、优化煤炭生产结构
⑴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煤矿,持续优化煤炭生产结构。坚决按照“四个坚决、一个一律”原则,依法依规淘汰落后小煤矿,到2025年底,全省规划保留煤矿控制在100处以内,规划年产能1650万吨。
⑵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重点建设一批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示范矿井,加快现有产能规模保留的煤矿采掘机械化改造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全员效率。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升级改造,生产能力30万吨/年及以上的煤矿数量占比超过20%。
一是推进机械化示范矿井建设。加快煤矿机械化改造,提升机械化水平,建设10处机械化开采示范矿井,回采工作面实现综采,煤巷推广机械落煤、锚网索支护,岩巷掘进采用掘支运一体化全断面施工工艺,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采掘接替均衡。提升运输全部实现机械化,采用连续运输,劳动定员减少40%以上,劳动效率提高50%。
二是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因地制宜推广配套智能综采技术及成套装备,建设智能综采示范工程。到2025年,中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建设20处不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形成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
三是推进绿色矿山示范建设。发挥国家级绿色矿山示范引导作用,借鉴先进的矿山管理模式、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矿地和谐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实现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矿区环境和谐化。生产煤矿全部建成省级绿色矿山。建成国家级绿色示范矿山4处,实现全过程绿色开采。
四是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开展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所有煤矿达到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鼓励煤矿建设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
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发挥专业团队的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优势,积极拓展矿山托管运营服务。在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智能化建设、矿山建设、井巷掘进、瓦斯治理、生产运营、煤炭洗选加工、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引进专业队伍开展服务合作,提高生产管理运营质量和效率。
3、提升煤炭保供能力
⑴构建畅通高效煤炭储销网
发挥浩吉铁路煤运专线作用,加快浩吉铁路配套工程建设;结合焦柳线石怀段,洛湛线益阳至娄底和邵阳至永州段等扩能改造,提高铁路调运能力。加大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卸煤码头建设力度,加强入港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和铁路专用线进码头建设,打通铁水公联运衔接“最后一公里”,实现铁路货运站与港口码头、前方堆场等的无缝衔接。到2025年,省外煤炭调运能力提高到1亿吨以上,其中北煤入湘铁路调运能力提高至7000万吨以上,省内重点航道的通航、调运能力进一步提升。
⑵加强煤炭应急储备设施建设
加快建成“两码头、四基地”。积极推进岳阳和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备基地建设;加快永耒、娄底、新化和桃江等煤炭储备基地建设,承担区域性的战略储备和应急调剂,新增200万吨的产品储备能力。鼓励省内统调电厂和大型冶金、建材、化工企业利用其已有的火车站台、专用煤码头、煤炭堆存场地、装卸设施等有利条件,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应急储配基地建设,新增年可调节库存300万吨,满足本区域及周边煤炭需求,承担部分煤炭应急储备的社会职能。
⑶提高煤炭物流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从浩吉铁路等煤源富集地到终端用户门对门的煤炭集疏运系统建设,打通与整合生产、分销等各环节的库存管理,完善煤炭通道、枢纽、基地、配送的多式联运格局,构建“通道+枢纽+基地+配送”的物流运行体系和网络体系。支持煤炭企业、用煤企业加强相互之间,以及与铁路、港口、物流园区等各个环节企业之间的联合,整合物流资源和信息资源,构建综合性第三方物流系统,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提升煤炭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加快建设湖南煤炭交易中心,增强我省煤炭采购的议价能力,降低煤炭物流成本。
⑷加大煤炭区域合作
建立与陕西、山西、内蒙、贵州等煤源地的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全面落实与陕煤化的战略合作协议,形成稳定的煤炭供应战略格局。积极推动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健全完善“基础价+浮动价”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应用,发展煤炭电子商务,与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及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系统对接,形成煤炭生产、供应、消费大数据系统和供应保障系统的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提高全省煤炭稳定供应能力。
⑸培育煤炭骨干企业
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骨干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市场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坚持煤电结合、煤运结合、煤化结合,鼓励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或交叉持股,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进湖南省煤业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安全高效发展煤炭生产和煤炭经营。
4、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
⑴加强煤矿灾害治理
加强瓦斯治理。加强瓦斯防治基础管理,突出矿井建立专业防突机构和作业队伍,建立完善瓦斯防治责任制;推进煤矿瓦斯抽采达标,严格落实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治措施;研发推广适合我省瓦斯地质条件的钻进、增透技术和装备,提高瓦斯抽采率。加强水害治理。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进一步查清隐蔽致灾因素,查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重点做好关闭退出煤矿对生产煤矿的水害防治。加强顶板管理。强化回采工作面和巷道支护管理,增强防范顶板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⑵健全安全长效机制
加强煤矿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重点产煤县(市)矿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区域煤矿安全应急救援基地。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提高应急救援抢险能力。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推动煤矿安全持续好转。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遏制较大事故和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
⑶提升瓦斯开发利用水平
进一步加大瓦斯资源化利用,推动安全形势持续好转。一是完善和新建一批煤矿瓦斯发电站,重点建设一批瓦斯抽采利用示范矿井。二是加大瓦斯抽采投入,确保采掘抽平衡,全省年瓦斯抽采总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瓦斯抽采率提高到40%,年均瓦斯利用总量2500万立方米,瓦斯利用率提高到50%。三是推进关闭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开展废弃矿井地面瓦斯抽采利用试点,选择停止开发的瓦斯富集矿区,对瓦斯涌出较大、开采较深、涌水量较小的废弃矿井,开展废弃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建设配套瓦斯发电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表5 瓦斯抽采利用项目
序号 |
项目类别 |
试点煤矿 |
1 |
瓦斯抽采利用 |
坦家冲、里王庙、白山坪、龙家山、浦溪井、黄牛岭、芦二井、资江、湘中、大跃、金鸡、杨梅山、蛇形山等煤矿。 |
2 |
瓦斯抽采 |
水井头、铁箕山、群力、觉光寺、伍家冲、茶冲、三五、茶山岭、兴华、焕新井、塘冲、土朱、一平硐等煤矿。 |
⑷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
加强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机制建设。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煤矿企业负责、行政部门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围绕尘肺病等职业危害防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建立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机制和信息化监管平台,健全完善煤矿职业病防治支撑体系。
5、提升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⑴加强基础理论与适用技术研究工作
发挥煤矿安全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骨干作用,加强瓦斯综合治理、水害防治、顶板管理与支护、煤矿绿色开采、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开展适应湖南资源禀赋的新型煤机研发制造,为湖南煤矿机械化提供解决方案。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夯实煤矿安全基础。
⑵提高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全面推进煤矿机械化升级改造,因地制宜推广应用综采、普采和截煤机等采煤工艺,提高采掘机械化程度,加快煤矿机械化改造,提升机械化水平,凡技改扩能煤矿必须实现机械化采煤;按现有产能规模保留的煤矿要加大采掘机械化改造力度,加快实施进度。30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煤矿在2023年底实现机械化采煤,其他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在2022年底实现机械化采煤。到2025年,中型煤矿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80%;小型煤矿实现机械化开采,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60%。
有序推进煤矿智能化技术,推广不同地质条件的智能综采工作系统,掘进工作面远程控制系统,主煤流智能运输系统,连续化辅助运输系统,智能供配电系统,煤与瓦斯突出感知与报警系统,矿井安全监测和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矿井机电装备物联网系统。
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广高精度高密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掘进巷道超前定向长钻孔探查等先进适用技术,煤矿水害区域治理地面超前注浆加固;煤矿井下大功率定向钻进、煤矿井下水力压裂增透、低浓度瓦斯发电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推广掘支运一体化全断面岩巷掘进、煤巷锚网索支护;研发推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成套设备;应用“三下”开采技术、高效低成本煤矸石充填置换技术,解放压覆资源,增加发展后劲。
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企业人才选拔、培育、使用和激励长效机制,加大“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二是利用行业特色院校、专业优势,培养煤炭行业应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加强煤炭行业管理队伍建设,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配备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提高行业管控能力和水平。四是优化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逐步改善技术人员待遇,激发人才动力、释放人才活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⑷提高煤机制造水平
发挥煤矿机械制造优势,为煤矿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进一步改进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装备技术,为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提供安全高效的解决方案。二是推广应用盾构/TBM掘进装备、快速掘锚成套成套设备,提高安全快速成巷水平。三是研发煤矿智能开采装备,提高智能化水平。四是研发推广煤矿安全装备,提高本质安全程度。
6、推进煤炭绿色和谐发展
⑴推进煤炭清洁生产
从生产工艺及装备、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管理等方面提升煤炭清洁生产水平。一是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等环节,严格执行环保标准,采用先进环保理念和技术装备,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加强煤矿回采率管理,厚及特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80%、85%和90%以上。二是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加快现有煤炭选煤设施升级改造,提高原煤入选比重。大力发展高精度煤炭洗选加工,实现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原煤入选与掺配率达80%。
⑵推进煤炭高效利用
按照“清洁、低碳、高效、集中”的原则,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推进重点耗煤行业节能减排,推进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加强散煤综合治理。一是完善商品煤标准体系,健全商品煤质量监管体系,强化对商品煤质量监管,重点加强流通环节煤炭质量跟踪监测和管理,限制劣质煤炭销售和使用。二是发展清洁高效煤电,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采用先进高效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三是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加强散煤使用管理,积极推广优质无烟煤、型煤、水煤浆、兰炭等洁净煤。
⑶发展矿区循环经济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三废排放。发展煤矸石和粉煤灰制建材,提高煤矸石新型建材的市场竞争力。推进矿井排水产业化利用,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到2025年底,瓦斯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煤矸石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100%,矿井水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100%以上。
⑷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按照“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全面推进矿区损毁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探索采煤沉陷区、废弃煤矿工业场地及周边地区的恢复利用模式。加快推进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新模式,落实居民避险搬迁、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改造、生态环境治理、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建设等四项重点任务,解决采煤沉陷区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矿井水综合利用率,加强土地复垦和绿色矿山建设,改善矿容矿貌,促进煤炭工业绿色发展。
⑸提高职工生活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善矿工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矿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是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确保职业安全健康。二是完善矿区生活设施,美化矿区环境,建设宜居矿山。三是加强矿区文化建设,发展和丰富职工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引导煤矿职工广泛参与,满足矿工精神文化需求。
(二)建设76个重大项目
建设五大类76个重点工程,总投资150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能完成投资137亿元。
1、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建设耒阳、娄底、郴州等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系统改造、煤矿瓦斯抽采系统改造和废弃矿井瓦斯抽采利用三个大项目,总投资5.5亿元,“十四五”全部完成。
2、煤炭疏运项目。重点建设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项目、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70.90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70.30亿元。
3、煤炭储备项目。推进新化金滩储煤基地改扩建项目、娄底煤炭储备基地改造项目、永耒煤炭储配基地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桃花江煤炭储配基地改扩建项目等4个煤炭储备改建项目,和湖南华中钰锔储煤基地(一期)、煤炭储备分销基地建设项目等2个新建工程,总投资20.96亿元,“十四五”全部完成。
4、煤炭升级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周源山等20处煤矿智能化建设项目、新化县焕发矿业有限公司焕新井等60处煤矿提质改造项目,总投资总投资48.97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36.39亿元。
5、煤矿智能化建设等项目。包括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智能监控系统项目,省、市、县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项目,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研发应用以及湖南煤炭大数据中心等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92亿元,其中“十四五”投资3.35亿元。
六、节能与环境影响评价
(一)节能评价
1、资源节约
利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规划实施后,到2025年底,全省煤矿实施机械化正规开采,采区回采率比2020年提高5%以上,其中厚及特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采区回采率分别达80%、85%和90%以上;通过实施“三下(建筑物、铁路、水体下)”煤炭资源充填开采,科学回收压覆资源,年均减少煤炭资源开采损失200万吨以上。
到2025年底,煤矿瓦斯平均利用率从“十三五”期末的20%提高到50%,年均瓦斯利用总量2500万立方米;煤矸石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到100%以上;矿井水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2、煤炭行业系统节能
规划实施后,全省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采用锚喷或锚网等先进支护技术,将大量减少钢材、木材、火工产品等消耗。提高煤矿智能化水平,有效减少设备运行时间,降低电耗30%以上。通过选煤、配煤、型煤、水煤浆等先进的煤炭优质化加工技术,我省原煤入选掺配率将达到85%以上,提高和优化煤炭质量。
(二)环境影响评价
1、煤炭生产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煤矸石、瓦斯和矿井水排放,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等。“十四五”期间,煤矿每年还将产生煤矸石等废渣300万吨左右,若不加以利用和治理,将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占用土地资源;每年将产生瓦斯量约1.2亿立方米,其中抽采量约0.5亿立方米,对空排放瓦斯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造成温室效应;每年矿井水产生量约1.0亿立方米,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污染矿区水源和破坏生态环境;预计我省每年产生的采煤沉陷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若不加以整治,会造成地面大量建(构)筑物变形与破坏、地下水位下降及矿区水土流失,给矿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煤炭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对策和措施
科学规划、减少污染源点。推进资源整合和减量重组,淘汰落后不安全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科学确定产能和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减少煤矿数量,提高矿井规模,提高煤炭生产集约化水平,集中排放和治理,减少污染源点,降低排放强度。
创新发展、推行煤矿安全绿色开采。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减轻对水体的破坏,减少煤矸石、矿井水和瓦斯产生量以及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
综合利用、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强煤矸石、煤泥、瓦斯等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利用煤矸石、灰渣等生产建设材料和沉陷区土地复垦绿化,加强关闭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工作。加强矿井水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
提高煤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提高原煤入选率,建设煤炭清洁储运体系,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发展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技术,加快现役燃煤机组节能减排改造;推行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减少煤炭分散直接燃烧,提升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水平。
加强治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完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机制,按照“谁开采、谁治理”原则,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及时治理生态环境。对于历史遗留问题,由地方政府统筹治理,积极争取国家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地方政府配套和企业自筹资金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
3、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到2025年,煤矸石综合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到100%;煤矿瓦斯抽采量增加到5000万立方米,利用量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0%;矿井水利用与达标排放率达到100%以上;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60%以上,全省煤炭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减弱,矿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
七、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强化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和完善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合力。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做好与相关规划实施的衔接,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建立规划实施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规划评估和调整。
(二)加强政策资金支持
健全煤炭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产业调控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煤炭先进产能、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煤矿建设、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煤炭物流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加强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奖补支持,支持对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中的人员分流安置给予奖补。鼓励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煤运通道、煤炭储备与集疏运系统建设。研究制定煤炭应急储备能力建设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煤矿技术升级、安全改造、采掘机械化应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资源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充填和绿色开采、绿色矿山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改造和煤炭应急储备设施等项目建设。
(三)建设行业诚信体系
积极稳妥开展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充分认识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制度建设,提升信用管理水平,完善评价标准,提高评价质量,加强行业诚信宣传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行业信用水平,努力构建适应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信用体系。
(四)加强行业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煤炭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支持煤炭科技研发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优势煤炭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煤炭企业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等加强合作,加快煤炭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推进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推动行业高效化、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附表:湖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附表
湖南省煤炭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所在地 |
建设规模 |
总投资 (万元) |
至2020年完成投资 (万元) |
十四五 投资 (万元) |
建设起止时间 |
主要建设内容 |
建设 性质 |
总计 |
1502523 |
134500 |
1368023 |
||||||
一 |
煤矿瓦斯抽采利用 |
||||||||
小计 |
55000 |
55000 |
|||||||
1 |
坦家冲等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系统改造项目 |
耒阳市、嘉禾县、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娄星区 |
20000 |
20000 |
2021-2022 |
改造瓦斯抽采系统,提高瓦斯抽采能力,包括泵站、管路、专用巷道等,改造瓦斯发电站。 |
新建 |
||
2 |
水井头等煤矿瓦斯抽采系统改造项目 |
耒阳市、新化县、冷水江市、涟源市、邵东市 |
30000 |
30000 |
2021-2022 |
新建和改造瓦斯抽采系统,布置瓦斯抽采工程,提高瓦斯抽采能力,治理瓦斯灾害,包括泵站、管路、专用巷道等。 |
新建 |
||
3 |
废弃矿井瓦斯抽采利用试点 |
嘉禾县、娄星区、冷水江市 |
5000 |
5000 |
2021-2025 |
充分利用废弃矿井资源,新建地面瓦斯抽采系统和瓦斯发电站,减少碳排放。 |
新建 |
||
二 |
煤炭疏运项目 |
||||||||
小计 |
709000 |
6000 |
703000 |
||||||
4 |
湖南省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岳阳铁水集运煤炭储备项目 |
岳阳市云溪区 |
静态储煤能力100万吨 |
450000 |
3000 |
447000 |
2020-2025 |
项目分为铁路专用线、港口储备两个工程:铁路专用线线路全长约21公里,港口储备工程新建5000吨级(结构兼顾20000吨级)散货进口泊位3个、2000吨级(结构兼顾20000吨级)散货出口泊位4个,堆场静态堆存容量100万吨。 |
新建 |
5 |
华中铁水联运能源基地有限公司华容煤炭铁水联运储配基地项目 |
华容县东山镇 |
静态储煤能力30万吨 |
259000 |
3000 |
256000 |
2020-2025 |
项目由铁路专用线、储配基地(物流园区)、洪山头码头三个独立子项目组成,铁路专用线线路全长约27公里。设计煤炭周转量近期为700万吨、远期为2500万吨。 |
新建 |
三 |
煤炭储备项目 |
||||||||
小计 |
209636 |
209636 |
|||||||
6 |
湖南资江煤业集团新化芦茅江矿业有限公司娄底市新化金滩储煤基地改扩建项目 |
新化县炉观镇 |
新增储煤能力26万吨 |
3100 |
3100 |
2020-2022 |
新增储煤能力26万吨,主要工程:储煤场改扩建;储煤设备改造升级,购置斗轮装载机和堆煤机;新增定量装车系统;煤场供电照明系统改造;安全监控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改造;储煤场环境保护设施改造:防风抑尘网、喷雾除尘系统完善,改造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
改建 |
|
7 |
湖南娄底湘旺煤炭有限公司娄底煤炭储备基地改造项目 |
娄底市娄星区 |
新增储煤能力20万吨 |
2887 |
2887 |
2021-2023 |
新增储煤能力20万吨,主要工程:储煤场场地改造:储煤场装卸配煤系统升级;储煤场环境保护设施完善:半封闭式煤棚安装工程、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等;储煤场安全监控与智能化控制系统改造等。 |
改建 |
|
8 |
湖南省永耒铁路运输服务有限公司永耒煤炭储配基地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 |
衡阳市耒阳市 |
新增储煤能力20万吨 |
19397 |
19397 |
2021-2022 |
永耒铁路白南线储煤场、耒新线储煤场改扩建,新增储煤能力20万吨,主要工程:煤炭装卸系统升级改造,购置振动筛、破碎机、带式输送机、除尘器等设备;建设封闭式储煤棚、挡风抑尘墙;改造场内运输线路,购置轨道、轨枕、道岔及信号设备;改造在线与智能控制系统,建设综合管控平台。 |
改建 |
|
9 |
湖南金易新能源有限公司桃花江煤炭储配基地改扩建项目 |
益阳市桃江县 |
新增储煤能力20万吨 |
10752 |
10752 |
2021-2022 |
静态储煤能力20万吨。项目用地90亩,其中新征用地50亩,新建卸煤、储煤、配煤、装车等主要生产设施,配套建设除尘、防尘、煤泥水处理等环保设施及在线监控系统。 |
改建 |
|
10 |
湖南华中钰锔储煤基地 (一期) |
耒阳市哲桥镇 |
静态储煤能力50万吨 |
130000 |
130000 |
2023-2025 |
项目占地548亩,建设内容包括:火车及汽车来煤的受煤设施、储煤、配煤、筛分、洗选、装车、输送、检化验等生产设施;办公、食宿等生活福利设施;以及供水、供电、消防等生产辅助设施。 |
储备项目 |
|
11 |
煤炭储备分销基地建设项目 |
郴州市、常德市、长株潭 |
静态储煤能力100万吨 |
43500 |
43500 |
2021-2023 |
拟在郴州市、常德市、长株潭选址新建煤炭储备分销基地,静态储煤能力共100万吨。新建铁路专用线,装、卸、储、配系统,储煤场地硬化、防尘设施及配套生活设施等。 |
储备项目 |
|
四 |
煤矿升级改造 |
||||||||
小计 |
489700 |
122800 |
366900 |
||||||
12 |
周源山等20处煤矿智能化建设项目 |
新化县、耒阳市、攸县、涟源市、资兴市、永兴县等 |
40000 |
40000 |
2021-2025 |
煤矿实现智能化,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 |
新建 |
||
13 |
新化县焕发矿业有限公司焕新井 |
新化县温塘镇 |
6改30 万吨/年 |
12000 |
2000 |
10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4 |
涟源市龙塘镇金鸡煤矿 |
涟源市龙塘镇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2000 |
8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5 |
娄底市泽中煤业有限公司湘中煤矿 |
涟源市安平镇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10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6 |
湖南玖威矿业有限公司一井 |
新化县温塘镇 |
9改30 万吨/年 |
9000 |
1000 |
8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7 |
涟源市六合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温泉煤 |
涟源市伏口镇 |
6改30 万吨/年 |
11000 |
20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8 |
湖南湘中金源矿业有限公司灌湄煤矿 |
涟源市金石镇 |
9改30 万吨/年 |
10500 |
500 |
10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19 |
娄底大跃矿业有限公司大跃煤矿 |
新化县桑梓镇 |
30万吨/年 |
18000 |
11000 |
7000 |
2012-2022 |
新建矿井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机械化智能化开采,实现一级安全标准化。 |
续建 |
20 |
石子井煤矿 |
双峰县杏子铺镇 |
15万吨/年 |
8000 |
1200 |
6800 |
2019-2022 |
新建矿井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采用斜井开拓方式,机械化智能化开采,实现一级安全标准化。 |
续建 |
21 |
新化县韩家冲煤矿 |
新化县温塘镇 |
30万吨/年 |
12000 |
5000 |
7000 |
2016-2022 |
新建矿井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采用平硐开拓方式,机械化智能化开采。实现一级安全标准化。 |
续建 |
22 |
湖南宝电群力煤矿 |
邵东县砂石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2000 |
3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3 |
株洲黄兰矿业有限公司煤炭冲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30 万吨/年 |
10500 |
15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4 |
攸县恒运达矿业有限公司龙冲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30 万吨/年 |
12000 |
4000 |
8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5 |
攸县枫树坡矿业有限公司枫树坡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30 万吨/年 |
10000 |
2000 |
8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6 |
攸县黄丰桥镇宝宁村牛形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6改30 万吨/年 |
8000 |
1000 |
7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7 |
攸县黄丰桥鑫安矿业有限公司广新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10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8 |
攸县增产冲矿业有限公司增产冲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21 万吨/年 |
8000 |
2000 |
6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29 |
攸县广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广源煤矿 |
攸县桃水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1500 |
3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0 |
攸县景佳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田井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10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1 |
攸县老虎冲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老虎冲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2500 |
2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2 |
攸县大兴矿业有限公司大兴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1500 |
4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3 |
攸县东富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兴旺煤矿 |
攸县鸾山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2000 |
3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4 |
株洲丰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岩科三号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1000 |
5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5 |
攸县永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雷家冲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30 万吨/年 |
9000 |
3000 |
6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6 |
攸县上严塘矿业有限公司上严塘煤矿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10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7 |
攸县高塘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高塘煤矿 |
攸县鸾山镇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1500 |
3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8 |
攸县上升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上升煤矿 |
攸县鸾山镇 |
9改15 万吨/年 |
5200 |
12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39 |
攸县小乌仙矿业有限公司小乌仙煤矿 |
攸县鸾山镇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20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0 |
茶陵县人民煤矿 |
茶陵县秩堂乡 |
9改15 万吨/年 |
5000 |
500 |
4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1 |
资兴市碑记乡石拱煤矿 |
资兴市碑记乡 |
6改30 万吨/年 |
9500 |
5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2 |
南方石墨有限公司煤五矿 |
桂阳县荷叶镇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20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3 |
南方石墨有限公司煤十矿 |
桂阳县荷叶镇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3000 |
3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4 |
永兴县梓木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梓木煤矿 |
永兴县复合乡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1200 |
48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5 |
永兴县隆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马家村一矿 |
永兴县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1000 |
5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6 |
永兴县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香梅八矿 |
永兴县 |
6改15 万吨/年 |
6000 |
2500 |
3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7 |
永兴县山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山晓煤矿 |
永兴县 |
6改15 万吨/年 |
7000 |
2000 |
5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8 |
永兴县旭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岭煤矿 |
永兴县 |
6改21 万吨/年 |
8000 |
1500 |
6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49 |
永兴县黄泥乡相利煤矿 |
永兴县黄泥乡 |
6改30 万吨/年 |
12000 |
2000 |
10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0 |
永兴县红星煤炭有限公司大村井 |
永兴县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2500 |
7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1 |
桂阳县鸿达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三五煤矿 |
桂阳县 |
6改15 万吨/年 |
5500 |
2500 |
3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2 |
临武县茶冲煤业有限公司茶冲煤矿 |
临武县 |
6改15 万吨/年 |
5500 |
1500 |
4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3 |
湖南省煤业集团湘永矿业有限公司安陵煤矿 |
永兴县 |
9改15 万吨/年 |
4500 |
2000 |
2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4 |
耒阳市马康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炭山煤矿 |
耒阳市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3000 |
7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5 |
耒阳市双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一矿 |
耒阳市 |
6改30 万吨/年 |
10000 |
2000 |
8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6 |
耒阳市枫树煤业有限公司枫树煤矿 |
耒阳市 |
6改30万吨/年 |
10000 |
1500 |
85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7 |
耒阳市华亚煤业有限公司观山坳煤矿 |
耒阳市 |
6改30 万吨/年 |
12000 |
3000 |
9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8 |
耒阳市导子煤业有限公司导子二矿 |
耒阳市 |
6改30 万吨/年 |
12000 |
2000 |
10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59 |
耒阳市安达利煤业有限公司金财盆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2000 |
3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0 |
耒阳市安达利煤业有限公司福利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1500 |
35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1 |
耒阳市安达利煤业有限公司夏兴煤矿 |
耒阳市 |
15万吨/年 |
6000 |
3000 |
3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2 |
耒阳市富兴煤业有限公司富兴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3000 |
2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3 |
耒阳市祥麟煤业有限公司金星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2500 |
25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4 |
耒阳市南阳镇鸿旭煤业有限公司金源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1200 |
38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5 |
湖南省天宏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江头矿井 |
耒阳市 |
9改15 万吨/年 |
4500 |
3500 |
1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6 |
耒阳市富弘煤业有限公司龙形煤矿 |
耒阳市 |
9改15 万吨/年 |
4500 |
1500 |
3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7 |
耒阳市王家井煤业有限公司王家井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2000 |
3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8 |
耒阳市兴田煤业有限公司皂塘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1000 |
4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69 |
耒阳市宏华煤业有限公司公平镇五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2500 |
25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70 |
耒阳市诚信煤业有限公司友谊煤矿 |
耒阳市 |
9改15 万吨/年 |
4500 |
2500 |
2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71 |
耒阳市铜锣坪煤业有限公司铜锣坪煤矿 |
耒阳市 |
6改15 万吨/年 |
5000 |
2000 |
3000 |
2020-2021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72 |
湖南省湘东矿业有限公司 |
攸县黄丰桥镇 |
9改30 万吨/年 |
8000 |
1000 |
7000 |
2020-2022 |
优化调整矿井开拓开采系统,建立完善安全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改造,提升设计生产能力。 |
续建 |
五 |
其他项目 |
||||||||
小计 |
39187 |
5700 |
33487 |
||||||
73 |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智能监控系统项目 |
煤矿企业 |
5000 |
500 |
4500 |
2021-2025 |
煤矿企业建设部署数据联网采集系统和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利用汇集的煤矿静态、动态信息,分析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研判安全风险,煤矿企业实现实时掌握研判结果。实现各试点煤矿动态数据采集分析和事故预测预警,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手段。 |
新建 |
|
74 |
省、市、县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项目 |
省、市、县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 |
28000 |
3000 |
25000 |
2021-2025 |
省、5个产煤地市、13个产煤县建设煤矿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应用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煤矿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实行风险预警控制,并与国家级平台对接。 |
新建 |
|
75 |
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研发应用 |
湖南煤矿机械制造厂 |
3000 |
1200 |
1800 |
2021-2025 |
研发制造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成套设备,包括采煤机、支架、控制系统等,并在煤矿推广应用,提高机械化开采水平。 |
续建 |
|
76 |
湖南省煤炭交易平台 |
湖南省煤业集团公司 |
3187 |
1000 |
2187 |
2020-2021 |
湖南煤炭大数据中心分为线下和线上两个部分。线下建设,主要包括场地建设和团队建设等。场地建设,主要利用湘煤大厦现有场地,建设集服务大厅(一层)、交易大厅(二层)、办公场所(十层)等多功 能于一体的一站式交易中心,包括大屏看板中心、培训中心、VIP 接待室、智能 视频会议室、中心备用机房等。总占地面积达 900 ㎡。线上建设包括交易平台、客服中心、结算中心、供应链与金 融服务等建设内容。 |
续建 |
附图1:煤炭调入路径与储煤基地布局图
附图2:主要煤炭消费企业分布图
附图3:煤炭生产企业分布图
附:
主要词语解释
1、产供储销体系:煤炭生产、供应、应急储备、销售市场。
2、升级改造:生产矿井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3、“四个坚决、一个一律”原则:坚决关闭 9 万吨/年及以下煤矿;坚决关闭或者出清长期停产停建的 30 万吨/年以下“僵尸煤矿企业”;坚决关闭 30 万吨/年以下煤与瓦斯突出、安全不达标的煤矿;坚决关闭开采范围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饮用水资源保护区重叠且矿业权设置在前的 30 万吨/年以下煤矿;凡安全、环保不达标的煤矿,一律不允许保留。
4、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
5、急倾斜煤层:指地下开采时煤层倾角大于45°的煤层。
6、“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湖南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
7、百万吨死亡率:即每生产100万吨煤炭死亡的人数比例。
8、标准煤:将不同品种、不同含热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含热量折合成为一种标准含热量的统一计算单位的能源。以7000千卡度量各种燃料、动力能源。
9、煤矿智能化: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将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智能装备等与现代煤炭开发利用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协同控制的智能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过程的智能化运行。
10、“三下”开采:指对位于地表水体,建筑物和铁路(公路)下的矿床的开采。
11、两个“四位一体”:区域防突四位一体和局部防突四位一体。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区域防突措施、区域措施效果检验、区域验证。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面防突措施、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
12、“三西”煤炭: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西部的煤炭。
13、煤矿“四关闭一到位”断然措施: 一是限期退出的煤矿依法关闭。二是煤矿超深越界开采的依法关闭。三是煤矿边技改边生产、借技改之名行生产之实的依法关闭。四是煤矿违规分包转包的必须立即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关闭。五是煤矿重大隐患必须排查整改到位。
来源: